國內外研究
全球老化人口的上升使得癌症、慢性病、心血管疾病、免疫系統疾病人口也跟著大幅度成長,使得細胞治療為醫療新趨勢,目前市場可粗略分成幹細胞移植治療與免疫細胞療法兩大方向。其中幹細胞移植治療為聚焦所在,透過對幹細胞進行體外分離、培養、定向誘導分化等, 培養出全新的、更具生命力的年輕細胞,由移植技術移植到體內,取代原有老舊的細胞,為多種重大疾病治療帶來革命性契機。
細胞治療產業驚人成長 成未來醫療新趨勢
歐美已展開幹細胞對人體140多種疾病多項臨床實驗,由於市場需求龐大,使得幹細胞產業規模由2016年的100億美元,躍升到2020年的4000億美元,其中幹細胞治療佔50%以上。在醫學和生技專家的努力下,幹細胞治療技術已有突破性的發展,而國內外多項研究報告也指出,許多傳統醫學難以治療的重大疾病,都可以利用自體幹細胞治療得到一線生機。至於免疫細胞療法目前則將主力放在癌症治療,提供傳統化療、標靶藥物之外的新選擇。
幹細胞治療優點為無傳統藥物治療副作用、無排斥反應加上來源廣泛,取材方便,使得幹細胞治療成為再生醫學的新希望。目前醫學常用的有間質幹細胞(Mesenchymal Stem Cell,MSC)、可由人體的乳牙、牙齦、牙周、臍帶、胎盤、骨髓等部位分離出,為功能較廣泛的幹細胞。造血幹細胞(Hematopoietic stem cells, HSCs),來源為骨髓、周邊血以及新生兒臍帶血中,由於有造血作用,可應用在治療癌症與免疫系統疾病上。
幹細胞應用範圍廣 可治療多種重大疾病
誘導性多能幹細胞(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,IPS),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擁有相同的再生能力,但卻少了後者的倫理爭議,使得IPS的應用範圍較廣,對治療糖尿病、關節炎等疾病帶來新方法。
國外多個期刊報告已證實幹細胞不僅可治療癌症、帕金森氏、阿滋海默症、肌肉萎縮、肺氣腫、肝硬化、呼吸道系統疾病、心血管疾病等、糖尿病、代謝異常、牙周病、2008年權威期刊《NATURE》發表一篇研究發現骨髓來源的幹細胞可以分化成血管細胞類型,幫助心臟恢復血流,對未來幹細胞在治療心臟衰竭時有新的思維。
由於幹細胞具有再生的功能,讓幹細胞在醫學美容上有著廣泛運用,在抗老、修復等功效有著顯著成績。醫美方面採用的幹細胞為脂肪幹細胞(Adipose-derived stem cell,ADSC),是間質幹細胞的一種,可透過微創方法從皮下脂肪組織中獲得,ADSC具有自分泌及旁分泌功能與含量豐富、取材多次、創傷小的優點,已成為目前醫美領域應用的重點幹細胞,可說是是良好的幹細胞來源。
治療癌症新希望 結合基因及細胞治療
免疫細胞療法是將癌症患者本身的細胞取出培養,待培養出大量細胞後,再輸回患者體內以對抗癌細胞的療法,臺灣衛福部也在2018年有條件開放民眾接受免疫細胞治療。細胞療法與傳統癌症治療相較,經過數次的細胞回輸,可使部分免疫細胞具有記憶性,讓抗癌的療效更持久。目前國內常見的免疫細胞治療方法可分為(1)樹突狀細胞癌症疫苗(Dendritic Cell Vaccine,,DC)、(2)細胞激素活化殺手細胞(Cytokine-induced Killer Cell,CIK)、自然殺手細胞(Natural Killer Cell)。
在免疫細胞療法外,2017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核准世界第一個CAR-T細胞療法(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-T cell),中文名為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」,是一種結合基因治療及細胞治療的免疫療法,被認為是未來讓癌症痊癒的再生醫療新技術。衛福部在2022年核准國內生技業者與醫療院所合作此療法新藥開發,臺大醫院也在同年採用此療法成功治療一位血癌小女孩,成為臺灣CAR-T治療首例,對未來的臺灣癌症治療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。